知識小百科

台灣的水文環境


問題台灣的水文環境?
 
答案
我們居住的地球表面,覆蓋著許許多多的水,一般人稱為「水圈」,約佔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事實上,水圈除了面積廣泛的海洋外,尚包含陸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近年來,因全球人口的急遽膨脹,糧食需求量增多的情形下,不得不將目標轉向海洋尋求更多的海中資源; 此外海洋中更有豐沛的能源礦產,所以目前水圈的探索和研究已成為先進國家和太空發展具同樣重要的課題台灣本島位於北半球低緯度區域,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之間,四面環海,全台海岸線長達一千餘公里,黑潮的主支流及北赤道洋流的支流分別通過台灣約東西海岸,使得台灣終年溫度高、溼度大; 再加上氣候因子,地形環境以及地質構造的不同,在海水經年累月衝擊海岸的情形下,藉著波浪海流潮汐等外部營力的作用,對海岸不停地侵蝕搬運堆積後,使得海岸型態不一,極富變化。有些地方海岸平直且淺灘乍現,有些地方海岸直逼深水,更有些地區散佈許多灣澳和島嶼。又有砂岸、泥岸、岩岸和珊瑚礁海岸等,形成不 同的地形景觀及生態環境。
台灣年平均雨量雖超過兩千五百毫米,年平均溫度也高,但高山上沒有明顯的冰川遺跡,只分佈署少數的高山湖泊和溪流。蓬萊造山運動發生後,地殼上升劇烈,坡度增大,雖內陸河流眾多,但多山高水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困難,使得人囗密度高居世界第二的台灣不得不興建水庫來解決用水日快的危機,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台灣雖沒有冰川,但在高山上每年十二片到翌年的四月,有些地區氣溫常在攝氏零度上下,且有短暫的雪期,「冰蝕作用」旺盛。如雪山山脈中的穆特勒布峰(海拔3620公尺)主要由佳場場層的板岩組成,板理發達,水分容易沿板理面的裂縫滲入岩石中,在夜晚溫度常降至零度左右,水結成冰而體積可膨脹約百分之八,日出後冰熔化成水,裂縫中再填入更多的水,如此重復地發生,板岩被剝落而形成碎石坡。
若遇大雨,碎石常隨流水向下搬運堆積,甚至破壞道路或毀損地面上林木或建築物,倘若再加「人為的盜伐濫建,則會形成更多方面的災害。台灣年雨量雖然充沛,但由於降雨時間的分配不均,降雨地點也常不平均,地表坡度又大,因此全台河川雖超過百條,但大多短促而急流入海,可供利用的水資源就相 當地有限。
近年更由於人口過度集中都市,經濟日趨成長,公共建築事業日益開發,因此水源開發工程已成為必要的措施。當然水庫的興建就最能直接解決這些重大工程建設及人們生活所需,此外,水庫兼有防患洪水,涵養水源,農業灌溉,供應水力發電及提供人們遊憩等功用。但從長遠目標來看,水庫的興建工程浩大,事先 若末加以週詳的計劃和環境評估,興建後的水庫,必會造成多方面的問題並降低水庫的壽命和功用。
水庫興建後,集水區原經由雨水逕流所挾帶的 泥沙無法再由上游搬運到下游,經河川進入海洋沈積。當挾帶泥沙的水進入水庫後,水庫內水深增加使流速降低,導致水流輸送能力減少,一部分泥沙就逐漸沈澱並淤積,而佔去了可供蓄水的空間,最後使得水庫喪失了蓄水濟枯的功效,大大地減少水庫使用的年限。
在台灣水庫集水區內民眾活動頻率高,土地高密度使用,加速 土壤沖蝕作用,且台灣高溫多溼,岩石風化迅速,受水侵蝕產生大量砂石,以及地殼上升劇烈,使得河坡陡水急,水庫淤砂問題特別嚴重,大大地降低水庫的壽命,加強集水區水土保持措施,制止大量人為活動及工事構築,有計劃地興建蓄砂池及攔砂壩,並適時抽砂,都是保護水庫應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