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下陷區地質條件

雲林水文地質環境


    雲林縣地形輪廓為東西狹長,呈不規則之長方形狀,東部為中央山脈玉山山系,地勢漸趨於平坦,超過1,000公尺以上之山區面積有限。全縣面積87%以上為平坦之平原地形,僅斗六市、林內鄉為山地丘陵,古坑鄉則屬介於山地丘陵與中高海拔間之地形。雲林縣之地質構造可區分為中新世至更新世岩層,台地礫石層及沖積層,屬臺灣西部麓山帶地質區,主要由第三紀碎岩層組成,主要岩石是砂岩和頁岩的互層,局部夾有石灰岩和凝灰岩的凸鏡體或薄層所組成。縣境絕大部分皆屬現代沖積層,主要由黏土、粉砂、砂和礫石組成,廣泛地覆蓋在平原與盆地區內。

    依據「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中彙編「台灣地區地下水濁水溪沖積扇篇」報告成果,雲林平原水文地質調查各地質鑽探站址位置及5組地層剖面線示如附圖3-2.1。依各剖面之岩心紀錄,可說明地下地層不同沉積物之厚度及其延伸情形。各剖面之地質特性茲分述如下:

3-2.1 雲林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分布圖(剖面五至十)

1.海豐烏塗剖面(附圖3-2.2)

本剖面計10個鑽探點,西螺以東多為厚層礫石,偶夾薄層之泥層,除莿桐至六合地表處因覆蓋約515公尺厚之泥層,影響降雨入滲外,其餘均有良好之入滲機制;西螺至港後為礫石及中粗砂之互層,偶夾薄泥層,但因九隆至港後間之地表有一約5公尺厚之泥層覆蓋及該段之地表下有一阻水層約厚510公尺使得雨水難以直接入滲至主要之含水層;在港後至海豐除近地表有約5公尺厚之泥層外,地表下主要為導水係數較差之極細砂與泥層所組成。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        
     圖3-2.2 雲林地區「海豐—烏塗」段水文地質剖面圖                                                                                                                                                                                                            

2.海園石榴剖面(附圖3-2.3)

本剖面計10個鑽探點,虎尾至石榴為厚層之礫石層及粗砂所組成,偶夾薄層泥層,但因近地表處約有5公尺厚之泥層而阻隔了雨水之入滲。芳草至安南為粗、中砂及細砂、泥層互層所組成,雖粗、中砂層形成地下水流通通道,但因芳草至海園間細砂及泥層甚厚且有連續性,構成廣泛之阻水層。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


圖3-2.3 雲林地區「海園—石榴」段水文地質剖面圖

3.箔子土庫剖面(附圖3-2.4)

本剖面計7個鑽探點,在地表下2060公尺間有一連續且厚約520公尺之泥層,構成本區之阻水層;在阻水層下方,除土庫有稍厚之礫石層、粗砂層與宏崙有較厚之粗、中砂層外,其餘地方大多都由導水係數較不佳之細砂為組成主體。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
圖3-2.4 雲林地區「箔子—土庫」段水文地質剖面圖

4.宜梧東和剖面(附圖3-2.5)

本剖面計8個鑽探點,番溝以東,由礫石層、粗砂層所組成,間夾薄層之泥層與細砂層;番溝以東,多為細砂層交錯泥層與薄粗砂層所組成。除嘉興、番溝及口湖在近地表處有約510公尺厚之泥層外,其餘均能讓雨水直接入滲至淺層之含水層。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
3-2.5 雲林地區「宜梧東和」段水文地質剖面圖

5.大溝古坑剖面(附圖3-2.6)

本剖面計6個鑽探點,北港以東,溫厝至古坑間多為礫石層及粗、中砂層所組成,北港至溫厝則為粗、中砂層與細砂層構成,間夾泥層。且在北港至古坑之地表無任何覆蓋之泥層,但在北港至溫厝間約海平面下2050公尺處有一厚約1525公尺之泥層阻隔淺層含水層之地下水入滲;北港以西,除海平面下約5080公尺間為粗、中砂層所構成,其餘大抵由細砂層與泥層交錯組成,並且在地表上有厚約510公尺之泥層覆蓋,阻隔雨水入滲。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
3-2.6 雲林地區「大溝古坑」段水文地質剖面圖

依據上述雲林地區水文地質調查各地質鑽探資料顯示(5-1.9),主要由黏土及砂土所組成,且黏土所佔比例超過40%,顯示其有較高之壓縮潛勢,由雲林地區地質特性分布(5-1.4)亦顯示其含黏土及砂土較高之地區主要集中在扇央及扇尾地區。


5-1.4 雲林地區地質特性分布
參考文獻:1.「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81-97年)成果彙編」 
2.「臺灣地區水文地質分區特性」,中央地質調查所,民國97年。
3.104年度臺北、嘉義、高雄及屏東地區地層下陷監測及分析
4.103年度多元化監測及整合技術應用於台北、彰化及雲林地區地層下陷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