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下陷區地質條件

台中水文地質環境


    本區依據區域之地形特徵,可將臺中地區區分成兩個不同的沉積環境,一是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以東之臺中盆地,另一個是大肚山台地以西之清水海岸平原。大里井和烏日井是位在臺中盆地中,其中大里井位在臺中盆地內的次環境太平沖積扇上,而烏日井則位在豐原沖積扇和太平沖積扇等複合扇裙的下扇處。至於大肚井等其他的5口井均位於在清水海岸平原上,其中大肚井和忠和井分別位在清水海岸平原的次環境,屬於大肚溪的中游和出海口附近;梧棲井和清水井則位於清水海岸平原,其中梧棲井位在海岸帶,而清水井則位在大肚山台地前緣的小沖積扇上,至於高美井則位在大甲溪下游的河床邊。

    依據沉積相的分析,在臺中地區可以辨識出沖積扇、辮狀河、曲流河、泛濫平原、池沼、沼澤以及河口灣等環境特徵之沉積相的組合。依據各個沉積相的地層柱顯示,各井井下沉積層的岩性特徵和其垂直變化的情形,和該井之地形環境緊密相關。例如臺中地區的大里井和清水井均位在沖積扇上,因此在其井下的岩心,也是以沖積扇和其相關次環境的沉積相組合為主。而在河川下游和靠近海邊的海岸平原上的忠和井和梧棲井等,則是以曲流河和河口灣等相關的沉積相為主。此外,在大肚溪和大甲溪河床邊上的烏日井和高美井則是由河川作用所沉積而成的。

    本區地質年代分析乃根據臺中沿海平原4口鑽探井之碳十四定年檢測結果,在深度50公尺以上地層之沉積年代範圍約為10,000至5,000年前,相當接近全新世的最大海進期;在深度50公尺以下地層之沉積年代推測為數十萬年以來。臺中盆地之地層以礫石為主,無適當標本可供進行碳十四定年分析,推測其沉積年代為數十萬年以來。450公尺以上地層之沉積年代範圍約為10,0005,000年前,相當接近全新世的最大海進期;在深度50公尺以下地層之沉積年代推測為數十萬年以來。臺中盆地之地層以礫石為主,無適當標本可供進行碳十四定年分析,推測其沉積年代為數十萬年以來。

    本區水文地質初步分析在臺灣之地質分區上屬西部麓山地帶之外麓山帶,依據地形特徵,可將臺中地區區分成兩個地下水分區: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以東之臺中盆地,及大肚山台地以西之清水海岸平原。
 

    臺中盆地位於車籠埔斷層及彰化斷層間,為外麓山帶之構造盆地,呈南北狹長分布,94年度進行鑽探之大里井和烏日井即位在此盆地中。根據本年度大里站及水利署各觀測井之資料顯示,在盆地北部及東部皆以沖積扇所沉積之厚層礫石為主,無較明顯的阻水層;在盆地中部西側之烏日地區,地層仍以厚層礫石為主,但在深度約45-55公尺101-118公尺間分別夾有數層砂泥層,形成區域之阻水層,如7.2-1

    依據94年度在臺中清水海岸平原地區之高美、清水、梧棲、大肚與忠和等站之岩心,分別繪製2個南北向之水文地質剖面圖(7.2-2、圖7.2-3)臺中沿海西側地區(高美、梧棲、忠和剖面)至地表下250公尺深,大致可分為4個含水層及3個阻水層。各層之特性分別為:

(1)含水層一:梧棲至忠和地區主要由細砂至極細砂所構成,在高美地區因鄰近大甲溪,頂部局部有較厚之礫石。

(2)阻水層一:深度約為50公尺深,由薄泥層所構成,忠和地區泥層厚度較厚。

(3)含水層二:以礫石及中砂為主,偶夾薄細砂層,深度約於50-110公尺深,在鄰近大甲溪之高美站有較厚之礫石,於近海邊之梧棲站及忠和站則以中砂為主,偶夾薄細砂層。

(4)阻水層二:以泥及細砂層為主,深度約於110-130公尺深。

(5)含水層三:以礫石為主,夾中砂及細砂層,深度約於140-190公尺深,各站之層厚皆大於50公尺,為極佳含水層。

(6)阻水層三:以泥及細砂層為主,深度約於190-210公尺深。

(7)含水層四:以中砂為主,深度約於210公尺以下(7.2-2)

    在近大肚台地前緣之清水及大肚站,鑽探深度僅達150公尺,大致可分為2個含水層及1個阻水層。各層之特性分別為:(1)含水層一:主要由細砂所構成,深度約為10-30公尺深。 (2)阻水層一:深度約於50公尺深,由薄泥層所構成。(3)含水層二:以厚層礫石夾薄砂層為主,於大肚站約位於40公尺深以下,在清水站則約位於60公尺深以下,本層為極佳含水層(7.2-3)

圖7.2-1  臺中盆地東西向剖面圖 

圖7.2-2  臺中沿海西側水文地質剖面圖

圖7.2-3  臺中沿海東側南北向水文地質剖面圖 

參考文獻:「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81-97年)成果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