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下陷區地質條件

離島水文地質環境


一、澎湖地區

澎湖群島係火山噴發所形成之整塊玄武岩台地,玄武岩熔岩流所形成之蝕餘平台為主要地貌,平緩立於海水面之上,而四周都為陡峭崖壁,頂部平坦,無明顯的高山起伏,一般稱之為「方山」。澎湖群島地表地質,除花嶼出露為安山岩外,其餘出露主要岩石為玄武岩,局部地區出現沉積岩、火山凝灰角礫岩或少量凝灰質砂岩與玄武岩互層,此外尚有少量石灰岩。玄武岩流均呈現水平分布,未見傾斜。玄武岩流在各地出現之層數不一,大多數地點出現一至三層,岩流之間都有砂頁岩互層分布,少數地點則最多可區分四層。由於各層玄武岩流噴發時並非涵蓋全區,而形成不同地點成為水文地質上獨立的小系統。

現有地質鑽井資料顯示,玄武岩之柱狀節理及裂隙、 疏鬆砂岩或是石灰岩溶蝕孔隙,是構成澎湖地區主要的地下水層。澎湖本島地區之水文地質架構,,於地表下250公尺範圍內,劃分為三個水文地質單元,分別為上部地下水層及下部地下水層,以及中間的阻水層。上部地下水層主要以地表土層、出露及接近地表之玄武岩層,因解壓及受風化作用影響,岩層裂隙、柱狀節理及氣孔較發達,有較高的孔隙率,其厚度約10公尺;上部地下水層之下是一阻水性良好的玄武岩層,間夾薄層凝灰岩及砂岩,厚度至20公尺至120公尺,本玄武岩層構成了分隔上、下部地下水層的阻水層;下部地下水層主要以下伏於玄武岩之沉積岩,其岩性包括粗砂岩、細砂岩、泥岩及石灰岩,間夾薄層火山角礫岩、凝灰岩及玄武岩,目前為澎湖本島主要之取水層。地下水穩定氫氧同位素與地下水碳十四研究顯示,澎湖地區上部地下水層之地下水補注受雨水影響,而下部地下水層之地下水為古代水體,補注來源則須更進一步研究。

 


14.2-1  澎湖地區地質鑽井分布圖
圖14.2-2  風櫃站至湖西站之水文地質剖面圖

 

二、金門地區

瑞昶科技公司民國912月將地下水區分為三個分區(如圖14.2-3)。以尚義與瓊林為界,分為東西兩半島,西半島A 區皆以金門層為含水層,厚度不一,最厚可達到60公尺。東半島再以獅山及太武山為界,太武山及獅山一帶花崗片麻岩岩盤出露區,鮮少有沉積物,無地下含水層,將東半島再分為兩個沉積盆地B區及C區,受到花崗岩出露之影響,含水層厚度只僅20~30公尺,屬於現代沖積層;而烈嶼則因總面積不大而視為同一個分區。

A (14.2-4、圖14.2-5)共有兩個透水不佳的黏土層與三個透水性佳的紅土層、砂礫石層。首層透水性岩層為現代沉積岩與紅土礫岩層,厚度因地形而有所變化,次層介於兩黏土層之間,厚度較為固定,約在10~30公尺間,第三層透水性岩層則延伸到基盤,厚度可達100公尺以上,而因基盤深度而厚薄有所不同。黏土層A層厚度約在5公尺到10公尺,部分地區尖滅;黏土層B層厚度較A層為厚,整體而言在瓊林、尚義及古寧一帶有較厚的趨勢,大體而言皆有10公尺厚。

B(14.2-6、圖14.2-7)的最上層為透水性較佳的現代沉積層與紅土礫岩層,其下為黏土層,最厚不到5公尺,部份地區並無此黏土層;黏土層之下為砂岩夾雜礫石層,厚度伴隨著基盤深度而改變。

C(14.3-8、圖14.3-9)的沉積盆地有兩層黏土層,主要分布在料羅灣靠海區域一帶,其餘地區較少。上層黏土層A,厚度約3~10公尺,下層黏土層B厚度較厚。黏土層將透水性佳岩層區分三部分,最上層之厚度最厚不到10公尺,其次壤土質砂層介於兩黏土層之間,部分地區厚達20公尺,最下層砂岩夾雜礫石層則延伸到基盤,岩層普遍皆較厚。

將以上所得之資料進一步的繪製水文地質柵狀圖(14.2-10)。根據柵狀圖所示,可清晰的顯示金西地區透水層較金門東部兩沉積盆地厚且分布較廣,為金門主要地下水儲蓄區域。

圖14.2-3 金門地區地下水分區圖

圖14.2-4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圖-A區Columns圖

圖14.2-5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圖-A區Rows圖

圖14.2-6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圖-B區Columns圖

圖14.2-7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圖-B區Rows圖 。

圖14.2-8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圖-C區Columns圖

圖14.2-9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剖面圖-C區Rows圖

圖14.2-10 金門地區水文地質柵狀圖

 

三、馬祖地區

根據地質文獻記載,馬祖列島各島嶼之基盤岩層皆由中生代之花崗岩類構成,並在地表局部覆有上侏羅紀之流紋岩質火山岩系;另在花崗岩質岩體中又有後期之岩脈及小侵入岩體之穿切,及遭受動力壓碎作用或熱力變質作用,局部花崗岩體已變質為片麻岩或熱力蝕變與礦化現象。馬祖地下水源之開發,除由連江縣自來水廠開鑿公設寬口井外,民間亦大量開鑿使用,但因缺乏長期監測與調查資料,故相關資料均不足。